储能电容器组保护电感结构与保护方法的研究
2改进措施
2.1电路改进
针对上述问题,采用在电感两端并联避雷器的方法来限制电感两端的过电压.见图7。在小实验平台上进行了原理论证实验,实验参数为:C=600斗F;电感£=50.3斗H,尺=2.63mn;熔断器£=1.5斗H,R=46mQ:避雷器型号为YH5WR—lo/27,直流l盯A参考电压为14.4kV,5kA雷电冲击残压为27kV。实验结果见图8。
从图8(a)可以看出,加入避雷器以后,电流波形在尾部被拉长,说明避雷器在这一段时间内动作,熔丝熄弧时间变长;同时,图8㈣中没有避雷器时电感上电压峰值为一38kV。加入避雷器后电感上的电压峰值被限制在一25kV左右,由此看出,避雷器可以很好的限制电感上出现的过电压。
在选择避雷器时.避雷器的通流容量是1个重要的参数.因为在避雷器动作的过程中需吸收回路注入的能量,必须保证避雷器不会因为能量注入过多而发生热损坏或爆炸。
2.2电感结构改进
2.2.1电感引线方式受力分析与仿真
前文分析可知.电感本身结构与其可靠性有很大的关系,文[18—21】等均指出,空心电感线圈所受电动力与该处磁感应强度分布具有相同规律。同时得到了电感绕线受力的变化趋势,但是对于电感引出线的受电动力情况没有考虑.实际上电感端部引线方向受力情况对电感可靠性至关重要。为了弄清楚这个问题,笔者用Ansys对电感进行了建模和电磁仿真,并对其端部不同引出线方向受力情况进行了分析。
根据电感的轴对称形状特点,在A璐ys中,用1,4轴对称模型计算电感线圈周围磁场分布。电感结构与引线的引出方式见图9,其中R=90衄,r_75姗,^=200删。引线方式包括沿径向向外引出(s。)、轴向引出(蚴、在截面x—y平面内与X轴成30(S4)、45(S3)、60(S5)度角引出,以及向轴中心处引出(鞫。沿路经S广s5取100衄长度内的磁通密度毋和毋,沿S6取60衄(因为已经到达圆心处)长度内的磁通密度,s广S。的起点均为圆周边。假设瞬态条件按下,电感通过90kA电流,电流密度沿横截面均匀分布。不计其他物体对空间电磁场分布的影响.计算的电感周围空间的磁场矢量分布见图10。